“我們算過一筆賬,未來10年,山東省內核電市場規模能達到4000億元,拉動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將超過1萬億元。”煙臺市發改委核電辦副主任張潔非向記者描繪了他眼中的核電產業前景。盡管近兩年國內核電項目建設緩慢,張潔非仍對煙臺核電產業發展充滿信心,“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煙臺市核能相關產業產值將力爭達到1000億元。”
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個核心城市之一,煙臺將發展核電產業作為推進能源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并于今年打出了“中國核能產業新城”的名片。在產業政策并不明朗的當下選擇深耕核電關聯產業,煙臺的“底氣”從何而來?
依托研發平臺 打破障礙促創新
雖然山東目前并無在運核電項目,但包括海陽核電、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CAP1400示范工程在內,一系列核電先進技術均在煙臺市周邊落地,為其培育核能裝備產業集群,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提出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之前,煙臺市政府于2016年11月主導成立了煙臺核電研發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包括中廣核、中核、國家電投,以及煙臺市臺海集團在內的核電央企和地方民企,聚集到了研發中心平臺。
據了解,研發中心設立至今已匯聚3名院士和41位核電工程領域的優秀專家和領軍人才,3個項目列入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4個科研課題被推薦為“華龍一號”國家重大專項課題。2017年8月,研發中心作為國內核電領域首個新型研發機構,獲得國家能源局正式批復。“這是近五年來國家能源局在全國批復的唯一一家科研創新機構,相當不容易。”張潔非說。
“建設這個研發中心,核心就是要激發核電領域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 煙臺核電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核電行業視安全為生命線,強調保守決策的原則,客觀上制約了技術創新。“核電領域要想創新,必須突破人為體制機制的壁壘。研發中心以政府主導、企業牽頭、社會參與的民辦非企業模式運作,政府則要為創新研發的過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該負責人表示,社會力量的參與,對研發中心運作意義重大。“國企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積極性不足,因為創新成果無法與員工個人掛鉤,創新主動性得不到激發。引進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可以為研發中心注入活力。
據統計,煙臺市目前涉及核電裝備制造及配套的企業已超過30家,產品覆蓋核電裝備各個領域,尤其核電主管道、核電站防火裝置、結構等,在相關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均處于行業領先。
依托產業需求 開拓市場空間
創新要落到實處,就必須打通整個行業上下游的通道。研發中心為人才和技術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還要打通產業鏈條與市場需求,才能讓創新“開花結果”。
“我們提出,在合法合規前提下,三大核電集團要優先采購研發中心產生的技術成果。”張潔非指出,研發中心完成的項目,煙臺市會給予獎勵,并督促各方應用推廣研究成果。“光有技術但不能依托項目應用,就無法實現可持續創新。通過設置制度,保證技術創新能夠落地。”
根據《山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30年)》,到2030年,山東將建成核電裝機2065萬千瓦。除目前在建待建機組項目外,海陽核電二期、招遠核電等目前正在等待核準或已列入規劃的核電項目,未來都可能為煙臺的核電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創造出市場空間。
不僅如此,備受行業青睞的小型堆已在煙臺落地。今年1月,煙臺市與中核集團簽訂《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及泳池式低溫供熱堆項目合作協議》。3月16日,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煙臺藍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臺海集團共同成立中核臺海清潔能源(山東)有限公司,推進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示范項目的建設。
“海上能源供給平臺在煙臺的市場空間很大,是可以預期的。”張潔非告訴記者,按照煙臺市萬華集團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萬華集團的用水、電力、蒸汽需求量,相當于3-4個海上平臺項目的規模,“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可以供電、熱、水、蒸汽,可以應用于海岸、海島的綜合能源供應以及海水淡化等。” 據了解,南山集團、萬華集團等大型化工企業,以及山東部分沿海城市、海島的用能需求,初步估算相當于8-10個海上平臺的產能。
“我們正在編制煙臺市核能產業規劃,并出臺鼓勵發展核能產業的政策。未來,計劃以煙臺為主導,成立核電產業聯盟,從全國更廣泛地吸引核能領域相關企業交流合作,促進煙臺核電產業發展。” 張潔非表示。